“矿业万能铣工状元”李卓全

发布日期:2009-07-10 14:52:43浏览次数:43755
   李卓全,男,45岁,中共党员,铣工高级技师,1982年入伍,1986年4月从部队退役后,被分配到抚矿集团公司机械制造厂(原抚顺矿务局机械修配厂)。当时,该厂主要从事为本局煤矿生产提供设备配件与维修服务的工厂,没有主导定型产品。随着煤矿资源的枯竭,导致煤炭产量大幅下降,煤矿设备的维修量大大降低,使该厂经济急转直下,工厂处于倒闭边缘。有些手把好的技术工人都纷纷下海,离开工厂另谋出路。而李卓全同志正是在工厂最艰难的时期,爱厂恋厂,与工厂同生存,共命运,渡难关。
  2004年,李卓全所在的人车分厂生产的XRB15—6/6型斜井人车,供不应求。但由于铣工工具效率低,不能保证按时交货。于是他在提高效率,改进铣工刀具上下功夫,先后研制了9种专用工具,提高生产效率2—6倍,为企业多创效益二十多万元。特别是在对人车自动装置配件加工过程中,其中有一件楔形箱配件,是生产人车的核心部件,依照工艺工时审核制作成品需要62小时/件,若采用传统加工方法,满足不了市场需求,对此,李卓全同志动脑筋、想办法,经过多次操作实践,研制出90度角和65度角固定靠模板进行加工,现在用新的方法加工只需要15小时完成一件,提高生产效率约4.1倍。在对人车轴承座两侧对称滑槽的加工中,由于毛坯活件不规则,给加工带来很多困难,他研究出静态滑轨校正方法,使加工方便准确,省时、省力,提高工作效率一倍。更重要的是过去每月生产2台人车都困难,通过采用新方法,每月可生产5—6台,年收入270万元。既满足了用户要求,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由此,李卓全同志研究加工人车配件的两种方法,经工艺部门技术认定,符合生产工艺标准。为鼓励和表彰李卓全同志爱岗敬业、刻苦钻研技术、积极奉献的精神,经厂研究决定,把李卓全研究的加工人车配件楔形箱、轴承座的两种方法命名为李卓全操作法,并决定给予李卓全500元奖励。同时,也磨炼了他的铣工技能,在多次技术大赛中夺冠,并获得殊荣。2002年荣获抚顺市第二届技术运动会“铣工状元”、抚矿集团公司“特等劳动模范”、抚顺市群众性技术活动优秀成果三等奖、抚矿集团公司十大“合理化建议标兵”、机械制造厂“劳动模范”等光荣称号;2005年被抚矿机械制造厂评聘为首席员工并荣获“辽宁省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”称号;2006年获抚顺市第四届职工技术运动会“铣工状元”、荣获抚顺“五一”奖章殊荣;2007年荣获“抚顺市知识型职工标兵”称号;2008年获抚顺市第五届职工技术运动会“矿业万能铣工状元”称号。
  小改小革硕果累累。李卓全结合生产实际,通过设计各种夹具,解决了通用机床在加工批量零件时,生产效率低的问题:一是对旧刀杆进行改造,解决生产用刀具不足问题。由于铣削工作对刀具需求量较大、品种多,比较复杂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,利用闲置的库存一些军工专用刀具,其中有一些高速钢整体套装式端铣刀,由于没有相应的铣刀夹持工具而长期得不到利用。经李卓全改制后,利用军工∮75套装端铣刀,铣削直角阶台、平面等,使用效果较好,解决了部分刀具缺乏的问题;二是使用定位夹具加工工件。工具班担负制造皮带运输机托辊加工装配任务,在生产过程中,该班的加工设备和装夹系统,都是通用工艺装备,生产加工效率较低,特别是在零件的批量加工时,矛盾突出,影响工程进度。李卓全设计制作了如下简易夹具,满足了生产需要。
  军人的坚强意志和作风依然在他的身上传承着。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研制、改进模具、道具,既看不到样品又没有任何参照资料,难度可想而知。李卓全在设计制作中,只能凭着多年的丰富经验、精湛的技术,苦思苦想,细心琢磨,边思考边设计边制作。为了尽快地解决提高效率问题,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。中午,当别的工人拿着饭盒到食堂吃饭,他却扶在划线台上对着图纸发愣。有时拿出笔来飞快地在纸上写着、画着,有时则翻着厚厚的工具书与图纸做着对照;晚上,加班的工人都已经下班了,可他还在全神贯注地思考、琢磨、操作,每天要工作10几个小时。有时从废铁堆里找出几块废料独自拼拼对对、敲敲打打,有时则拿出白天画好的图纸与实样仔细地做着比对……铣床头上的一盏孤灯,伴随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。回到家里,家人已经入睡了,他躺在床上大脑里仍然是“刀具”二字。爱人由不理解变得理解、支持他,工友们纷纷表示要帮他查资料,做样品。可是,也有一些人怀着某种目的,暗地里对他吹起了冷风:“又不是工程师,能搞出啥大名堂?”这些,李卓全不是不知道。但他更坚信,有亲人的关爱、同志们的帮助、自己的努力,技术改造就一定能成功!
  然而,2003年就在李卓全全身心地投入到技改工作时,李卓全的母亲被确诊为食道癌晚期。而他的父亲1990年患半身不遂,不能自理。如今,是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家照顾母亲?还是继续搞他的技术革新?李卓全感到很为难。其实,李卓全不是不清楚,父亲病逝后,母亲就一直唠叨着要他常回家看看,抽时间多陪一陪她,可他实在是太忙了,离多聚少的日子对于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,但对于老母亲来说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残酷。对此,李卓全更清楚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。面对车间里亟待攻克的技术难关,自己又怎能受制于家庭的情感!他珍藏起对母亲无限的爱和深深的愧疚,毅然把母亲的治疗事宜托付给妻子,回到车间又一头扎进厚厚的资料中。这时,工厂加大了人车生产的力度,急活多、任务重,白天要完成配件加工,不可能搞技改,李卓全只能在晚上大家都下班之后进行。所以,那段日子,他几乎每天都在午夜下班,回家替换累得快要虚脱的妻子。
  成功总是青睐于付出努力的人们。经过了200多次的失败,终于,李卓全针对这两项难题,分别发明出固定式模板校正法和静态滑轨校正法。使用固定式模板校正法装夹工件一次只需要15分钟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;使用静态滑轨校正法解决了由于毛坯活件不规则,致使加工质量不够稳定的难题,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。
  李卓全不仅有幸成为首位以自己名字命名操作法的员工,而且有幸成为抚矿集团铣工首席员工。李卓全带着成功的喜悦来到母亲身旁,把烫金的荣誉证书捧给母亲。老人伸出瘦骨嶙峋的手缓缓地接过证书,轻轻地打开端详了许久,尔后,她慢慢地伸出右手的大拇指,这既是对儿子取得成就的称赞,更是为自己养育出好孩子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由衷的欣慰。几天后,老人带着微笑和满足平静地离开了人世,走完了平凡的一生。
  李卓全搞技术革新的劲头一发而不可收。仅以伸缩式皮带输送机托辊悬挂连接钉加工定位夹具为例,该夹具采用两个三面刃铣刀组合铣削,单个夹紧,一次装夹7个工件,一个行程铣削加工全部完成,从而节省了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,提高工效9倍。
  目前,该厂实现了由机械修配向机械制造的跨越式发展。WK—4F型电动挖掘机已批量生产, 12 M3电铲研发成功,50T履带式起重机已获准生产,工厂已确定产品化、大型化、多样化发展的战略目标,而今天的李卓全从铣工岗位调到了8M滚齿机的大型机床岗位上,他的铣工操作法已被本厂员工韩刚所应用,并正在继续为企业创造着更多、更大的效益。在员工们的眼里,李卓全是一个勤奋钻研的好工人,他的名字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代号,已成为机厂的“代名词”,在抚矿集团公司只要提起李卓全这个名字,人们自然就联想到抚矿机械制造厂。
展开